【校报特稿】北洋下午茶:我这一生能小助于国家则无悔 ——访天津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_火狐体育首页进入_网页版登入下载安装
火狐体育首页进入_网页版登入下载安装主营:激光打标机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割机、激光清洗机等  咨询热线:18106121178
服务热线 全国服务热线:

18106121178

金属激光打标

火狐体育首页进入:【校报特稿】北洋下午茶:我这一生能小助于国家则无悔 ——访天津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

发布时间:2024-05-13 05:39:43
来源:火狐体育网页版登入 作者:火狐体育下载安装

  男,生于1934年6月11日,湖北沙市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他于1956年8月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962年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一直工作至今;1986年晋升为教授并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担任天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88年起,他领导建立了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后一直担任该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04年;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世纪70年代初,叶声华将激光技术引入精密测试领域,发展了一系列非接触、在线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2011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013年获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此外,他还获得全国优秀发明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8项。叶声华编著了全国精密仪器专业最早的一本《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专业书籍,后又出版了专著《激光测量技术》,开辟了学科新方向。叶声华自1978年开始培养研究生,至今已培养出120余名博士、硕士。

  2023年6月,叶声华院士以一场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度过了他90岁的生日。从教60载,先生曾说:“我这一生能小助于国家则无悔。”但事实上,先生做了很多大事。他在中国率先把激光技术引入精密测试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激光光电测量,成为中国高端装备数字化制造测量体系的重要支撑;他创建了精密测试领域内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并担任首任主任。先生桃李满天下,在先生60余年教书育人的生涯中,他的学生不乏院士、“长江学者”等学术带头人,也不乏创业成功的年轻企业家及各行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如今大多已成为国内仪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童年时期饱经战乱,青少年时期一腔热血抱定理想,走上科研之路后从始至终坚持“做有用的、新的研究”并不断开拓,对学生包容尊重并因材施教……随着对叶声华院士采访的深入,一个老科学家的形象逐渐清晰,日益丰盈。

  叶声华认为,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日后的事业,都是与他生长的家庭、环境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1934年,叶声华出生在湖北沙市的一个清贫教师之家,父母亲都是教师,为人正直、忠厚老实,一生兢兢业业、深得师生敬重。童年的叶声华经历了抗日战争,并在日军的大轰炸中失去了哥哥,从而成为家中长子。这些经历,让叶声华更加懂事,也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父母教导兄弟姐妹几人要努力读书、本分做人。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叶声华读书更加刻苦。解放前夕,叶家的家境每况愈下,正在读中学的叶声华看到了父母的艰辛,甚至一度有了辍学工作的想法。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学习境况得到改观。

  亲历了动荡战乱的旧中国,少年的叶声华在思想上也积极要求进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叶声华参加了组织的宣传队,“组织中学生学习,培养年轻人,宣传的政策;当时沙市还没有完全解放。”叶声华说。参加学习之后,他加入了当时党组织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沙市中学求学期间,叶声华还热情参加了参军参干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受限于现代化军事人才不足,军队急需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或技术能力的青年。为此,从1950年底到1951年7月,国家连续三次动员青年报考军队院校,在全国发起参军参干运动。叶声华在1951年的二次参军参干运动中被选中参加空军。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叶声华笑着说,当时母亲听说他要去参军,哭得死去活来。毕竟刚刚经历了战争,母亲都担心孩子上战场。但少年的叶声华还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按程序参加了各项体检。但在最后的体检环节中,叶声华因为患有沙眼,最终没能参加空军,而是继续求学,并在1952年通过高考考取了当时的南昌大学机械系。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叶声华进入当时刚组建的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机械专业。在留学苏联的大潮中,学业优秀的他被推荐为留苏预备生,但后因中苏关系恶化而终未成行,被分配到天津大学进入精仪系做助教,旋即考取了王守融教授的研究生,从此走上了教书和科研之路。

  为什么做科研?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做什么样的科研?怎么做科研?叶声华院士用一生的实践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定要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要做能真正用到生产中去的实用科研,要做新的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研。

  “搞科研得有目的,不是凭自己的兴趣搞个东西来玩玩,跟青少年钻研啥东西还不太一样。比如说,我考大学的时候,报考的是机械专业,因为当时我们中学有一个老师,他是工程师,自己开了一个机械厂,他就鼓动我们说,‘国家现在要开始大规模建设,机械电力都要大发展,你们最好去学工。’还有一件事,就是多年前,我们从外国进口一批石油,货物到达天津新港后,我方人员在查验货物时,觉得出口方的数量不够,存在货物数值比合同量要少的可能。但当时我国的大流量计量技术很落后,即使有这样的怀疑,也没办法提供一个准确的测量数值,最后只能认倒霉,吃了‘哑巴亏’也没处说。这件事情虽然过去多年,至今仍然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所以,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在叶声华看来,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科研的方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激光的研究是国家急需的。尽管在十年浩劫中,国家的科教事业几乎停滞,但幸运的是叶声华却得到了回校做科研的机会,并在“激光会战”中研制出了“氦氖激光器”。但也因为肉眼调制激光,他的一只眼睛受损还导致后来的视网膜脱落,险些失明。或许是少年时期心中种下的那颗“学以致用”的种子一直在生长,亦或是学机械的他深知精密测量对于制造业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叶声华将自己的研发方向确定为激光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做有用的研究”“做新的研究”是先生做科研的一贯思想。上世纪70年代,他将激光应用到精密计量中来,开创了这个全新的科研领域。大型造船厂船体尾轴直度测量、高层电梯的垂直测量、金属网筛的测量、盐场扫平仪的研制……先生早期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工业生产的实际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敏锐地发现,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对于汽车白车身的非接触自动测量对提升汽车制造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但当时中国的汽车生产广泛采用的是三坐标测量方法。这种方法测量时间长、不能在线自动测量、只能抽检等都严重制约着国产汽车的发展。从自筹经费开始研究到争取国家重点项目支持,叶先生带领团队一步步从原理突破走到最终成果上线,且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生产,践行了他做科研一定要“有用”和“新”的信条。

  “他不会对你的工作指手画脚”“他让我当课题负责人”“他表面看起来不严厉,但实际要求很严格”“他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无论对学生还是同行”“他总是在教给我们思考的方法,教我们问自己”“他经常说‘那你努力吧’”……尽管在每位弟子的心中,都有一位“不一样”的叶老师,但“一致”的是:叶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他是严肃严谨的,也是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愿意为学生的成长引航、铺路的。也正因此,他开创的学科方向在弟子们的接续努力下,继续扩展和丰富,科研团队也人才辈出、生机勃勃。

  而在叶声华看来,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对于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在叶先生晚年和青年学子座谈中他也数次提到。有一次,他在北京参加博士生论坛时谈到: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创新。

  对于“做人”“做事”“做学问”,叶先生说:“我们天津大学的学风一直是十分朴实的,而且‘实事求是’。对学生,我经常强调,上大学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要学会做人,能海纳百川、心胸开阔,在团队里这一点尤其重要,在班里要为班级多做点儿事,团结同学;第二要学会做事,我提倡担任一些学生职务,这不会耽误学习,不能死读书或只看成绩、只会考试,要学会处理矛盾,搞好同学间的关系;第三要学会做学问,要会学习、会科研,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实事求是’,有创新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三方面都做好了,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提倡创新,是叶先生做学问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是他在培养青年人才上坚持的一贯做法。

  对此,先生常说:“我经常强调,我们的学生要有首创精神。在平时的课堂中要好好听课,多与老师接触,到实验室多看看、多想想,自己就能有新想法,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要让学生多去实践,特别是工科学生,更要从实践中找灵感。我指导学生的思想是,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不能什么都听我的,这样学生未来才能线月,叶声华院士将象征着终身成就奖励的2013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所获的50万元奖励捐出,设立奖学金。在这次捐赠仪式上,叶声华的弟子们将启动基金增至200万元,奖励则对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生。在这次捐赠仪式上,先生动情地说:“其实我做的事也不多,做的是应该做的,作为一个教师,这一辈子就是培育学生。”

  事实上,先生的学生并不限于天津大学。因为天津大学的仪器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在仪器学界一直具有很强的实力与影响力,叶先生又是学科内较早获评博士生导师的,所以在帮助兄弟高校建设学科、提携后学等方面,先生都做了很多工作。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谭久彬院士攻读博士学位时便是以叶声华的名义招生,后转到刚具有博士指导资格的哈工大老师强锡富名下。此外,他还提议以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名义组织了“院士论坛”和“院长论坛”,促进国内仪器学科的共同发展。

  如今,尽管已不再亲自指导学生们的科研工作,但叶先生仍心系学科的发展,心系青年人的成长。回顾往昔,叶先生曾感慨:“回想我这大半生,所作所为,如果能小助于国家,则没有悔恨。”

  生活中的叶先生爱做菜,喜欢亲自下厨招待朋友和学生,叶家的餐桌也总是欢声笑语。耄耋之年,先生的学术活动大幅度减少,但只要是对于推动国内仪器学科发展的事情,他都乐于支持。就在2020年12月,他还参加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实验室仪器分会的会议并讲话。

  是的,正如先生所说,他会继续努力,让热爱的精密仪器事业和科技队伍永葆青春。

  “院士”的头衔,无疑是对一个人学问做到极致的肯定。院士也是人们眼中功成名就、令人高山仰止的人。面对一个“成功者”,人们总是想要探寻成功背后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当事人又大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

  叶声华院士,看起来最平易近人,交谈起来也是温和谦逊,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个最普通不过的长者。然而,3年的采集工作,从叶院士不多的话语中,更多的是通过对“别人”的访谈及从大量的档案资料的采集中,我们试图去找寻他成功的“秘密”。

  是的,透过将近40万字的访谈实录,透过浩如烟海的资料收集,透过一张张从黑白到彩色的照片,我们好像发现了这个“秘密”,那就是“初心始终”。

  出生在教师之家,青少年时期又饱经战乱,这让少年的叶声华心中早早就种下了了“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种子。10多年的求学生涯,他不是最聪明、成绩最拔尖儿的那个,但却是始终勤奋、坚持不懈的那个。少年种下的种子,终成参天大树。

  做有用的科研、做新的科研,是叶先生从始至终坚持的科研信条。这让他在做出氦氖激光器后,果断将科研方向转到激光在测量中的应用上,并不断深入。他的研究课题,都来自于实际的工业生产,最终也是未解决这一些难题。他的眼光是独到的、超前的,而具备这种眼光在于他对实际工业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及世界先进制造业的长期关注带来的敏锐嗅觉。

  叶老师常说,自己的学生都是“志愿军”,大多都是主动来找他求学的。从学生们的讲述中得知,给予学生最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最好的平台和条件、最真切的关心和爱护,最大限度的包容和尊重,是叶老师对他们成长的最强大的保障,也是他们在科研之路上不断攀登的动力之源。

  叶先生总说自己一直唱的就是“团结”的调子。的确,他关注的绝不仅仅是自己一个团队甚至天津大学仪器学科的发展,而是国内整个仪器学科的共同发展。为此,他从不吝帮助兄弟院校的仪器学科发展,从不吝提携后学。但凡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事,他都乐于出力,他的大师风范是仪器学科抱团发展的精神感召,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大家共同奋斗。3年的采集工作,这是我们试图去寻找的“秘密”。而随着采集工作的深入,再回首来看我们接触过的老科学家们,就显而易见,这些“秘密”很多都是共通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矢志创新”……我们想,这不仅是这些老科学家们学术成功的秘密,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实现伟大复兴的“秘密”。

导航栏目

火狐体育下载安装

火狐体育首页进入_网页版登入下载安装

联系人:石经理

手  机:18106121178(微信同号)

Q   Q:460917578 

邮  箱:18106121175@www.menchuangchaoshi.com

官  网:www.menchuangchaoshi.com